重庆市紫建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
转型发展的开州,百舸争流,乘势而上;创新发展的开州,千帆竞发,破浪前行;跨越发展的开州,万马奔腾,气势磅礴。
开州区聚焦全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等重点任务,通过重塑工作机制、迭代政策体系、倾力回引回馈等方式,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开州在外人员联系服务工作,走出了一条在外老乡“反哺故乡、共建家乡”的人才工作新路子。
筑巢引凤 打造人才蓄水池
“人才”二字,寥寥数笔,却是创新之核、发展之要、强区之基。
开州区是刘伯承元帅的故乡,劳动力资源118万人,常年有50余万人在外创新创业,全国各地的开商企业超过6万家。
在外乡亲既是家乡人民的深情牵挂,也是家乡建设的优势资源。为深挖在外人才这座富矿,开州区委、区政府大力开展在外人才回引回馈行动,吸引和支持在外专家学者、科研人才等回归家乡,不断集聚建设“一极两大三区”现代化新开州的磅礴力量。
如何更多地集聚优秀人才,更好地引领创新发展?开州区成立由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在外人员联系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关于加强开州在外人员联系服务工作的意见》等“1+3”文件体系、8个具体办法、23项实施细则。
振兴的开州,求贤若渴;发展的开州,海纳百川。开州区按照专业技术、自主创业等八大类别登记建档在外优秀人才3.6万人;聘请开州籍在外专家学者156人担任决策咨询委员会、科技顾问团等“一委十四团”专家顾问,提出“金点子”600条;选聘2013名在外人才担任招商专员,提供“招商四库”信息318条。
固巢养凤 构建聚才强磁场
人才固然重要,但“常格不破,人才难得”。
开州区带着问题意识,用好改革“关键一招”,坚决破除人才引进体制壁垒,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
为畅通对接渠道,在全国31个省(区、市)全覆盖组建在外联系服务中心等“1+4”区外工作体系150个,成立在外招商联络处、在外人才联络站49个,推动在外人才回引回馈取得更多实效。
为吸引人才回流,制定“产业需求人才类别清单”“急需紧缺专业目录”,面向全国发布《关于区外人才来开工作意愿征集的公告》,针对性回引包括硕博研究生在内的人才1300余人,柔性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谭述森、张远航等顶尖人才服务开州。
为推动资源集聚,开州区领导带队“走出去、请进来”拜访接待企业1058家,举办专题招商推介会30场,推动中科华研(重庆)玄武岩纤维新材料研究院、冠盛光伏玻璃生产及深加工基地等重点项目落户开州。
环境好、生态优,则人才聚、事业兴。构建领导干部结对联系开州在外人才工作机制,常态开展电话问候、发展问计、家属问需“三问服务”,累计走访慰问在外人才1.2万人次、解忧助力1300人次,实现开州人在哪里、联系服务就到哪里。
万凤还巢 奏响发展最强音
推行“卡位入链”产业模式,支持实力强、前景好的返乡创业企业进入市、区重点产业链。多年前,涂德军在乡情和政策感召下回乡创办重庆德凯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如今,该公司在区委、区政府培育扶持下,进入全市重点产业链,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半固化片和覆铜板供应厂家之一,对当地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如何推动“归雁”工程结出更多硕果?开州区将在外人员返乡创业作为招商引资“一事一议”“一企一策”优惠对象,创新推出返乡创业“三免两贴两推荐”政策,设立2亿元产业投资基金,兑现人才奖补资金1500万元,发放知识价值信用贷款5.64亿元。
开州区通过外联服务工作引进企业55家、签约资金240余亿元,引导在外人才认领公益项目157个、出资3500余万元。全区返乡创业人员达8.3万人、实体突破3.6万户,投资金额超350亿元,对区域经济的贡献率超50%。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人才蔚起,国运方兴。开州区将以加快建设“一极两大三区”现代化新开州为统领,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人才政策体系,让更多“千里马”在三江三里竞相奔腾。(吴柳 祝茂林 邓青春 图片由开州区委组织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