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大足玉龙村把药材变“药财” 特色中药材种出乡村振兴“良方”

  时过立冬,记者走进大足区玉龙镇玉龙村,只见宽敞平坦的公路四通八达,川芎、石菖蒲、枳壳等中药材长势喜人。

  “我们种植的300余亩川芎和300余亩白芨都将在明年5月迎来丰收。”大足区玉龙镇玉龙村党支部书记、重庆圣草源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弟刚说,全村种植中药材3年,也是摸爬滚打、攻坚克难的3年。

  2021年,王弟刚怀着满腔热情带头成立了重庆圣草源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流转了1100余亩土地种植中药材。“本以为只需要种下去再简单打理下就行了,结果经验不足收成惨淡。”王弟刚说,第一年种植的川芎亩产仅100斤左右,如今川芎的亩产量在800斤至1000斤之间。

  这一转变缘于种植技术的完善。“此前一直从事建筑行业,我对中药材种植知之甚少。”王弟刚说,为了弥补这一短板,公司成立了专门的技术团队,通过一次次试种,摸索什么时候浇水、如何配置肥料、如何施肥等种植经验。

  同时,玉龙镇还与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签订合作协议。“每年研究所会对镇内的中药材种植人员进行50次培训,并培育6个道地中药材品种。”玉龙镇党委书记李世友说,这既能为中药材种植培育充足的人才,也能保证全镇药材种植品种紧跟发展需求。

  “有了专家团队的支持,我们走好了中药材种植的第一步。”王弟刚说,劳动力不足是阻碍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另一大“拦路虎”,“浇水、施肥这些工作是体力活,目前在基地打工的村民大多是60岁以上的老人,很吃力。”

  “近两年来,我们投入2000多万元建设中药材种植基地,其中就包括浇水设备,极大地节约了人力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王弟刚说。

  随着基地发展逐渐步入正轨,周边村镇也迎来了可喜的变化。“基地以玉龙村为核心,辐射带动了周边的黄桷村、清源村以及拾万镇、三驱镇、宝顶镇中药材产业发展,共流转土地3100亩种植中药材。”王弟刚说,通过土地平整、道路硬化,已经建成25公里产业路,不仅村子靓了,村民收入也多了。

  据统计,今年以来,基地已加工枳壳100吨、车前子50吨,产值400余万元,带动300多人就业,人均年工资收入2万余元。此外,中药产业还盘活了闲置土地和撂荒地,可为村民们带来100多万元的土地租金收入。(记者 周传勇)

编辑: 曹妤
版权所有 新华网重庆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