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山傍水的江北区郭家沱街道。(江北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长江蜿蜒而下,在重庆铜锣峡形成一道回水湾,依偎在这里的江北区郭家沱街道,是一个典型的军工与社区共建型街道。
春节后上班第一天,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站长、退役军人熊艳华忙着慰问退伍老兵,关注他们和亲属的生活状况。这样的入户走访工作熊艳华一个星期就要开展两三次。
“因国家大型一类保军企业望江厂就位于郭家沱街道,目前辖区退役军人数量在全市街道里都很靠前,约有退役军人1470余名。”熊艳华说,为落实双拥工作,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从就业创业、走访慰问、权益维护等方面为广大优抚对象和退役军人提供精准服务和有力保障,这里也成了他们“第二个家”。
走进郭家沱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映入眼帘的是海军哨、履历书袋等老物件。让前来办理业务的“老兵”仿佛又回到军旅生涯,一进门就有熟悉的感觉。
“服务站不只在退役军人权益维护、就业创业等需求上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还着力满足他们的精神诉求。”在一间办公室,顺着熊艳华手指指向的方向,一张“郭家沱街道指导员团队”的介绍引人注意。指导员们的工作以退役军人思想政治建设为主线,服务内容由政治思想指导延伸至综合素质指导、创业就业指导、美好生活指导等多个领域。熊艳华则担任宣传教育指导员。
“为切实做好新时期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进一步发挥人民军队思想政治工作优势,江北区结合退役军人工作实践,探索创建了‘指导员在线’工作载体,将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续到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中。”熊艳华介绍,这项区级创新工作,也让服务站与退役军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起来,并得到了国家退役军人事务部检查验收组的肯定。
在郭家沱街道,“老兵”们还找到了新的奋斗目标,用行动诠释退役不褪色。
2020年,重庆遭遇历史罕见大洪水,地处长江北岸之滨的郭家沱,部分地区被洪水淹没,是当时江北区受灾最严重的区域之一。
为做好洪水淹没区受灾群众的安置工作,熊艳华带领同事和由街道退役军人组成的“战旗”志愿队投入了一场“硬战”,奔波一线,协同消防部门救援被困群众,并参与清淤和恢复重建工作。
2022年,重庆多地发生山火,背靠铁山坪森林公园的郭家沱又面临隐患,为此“战旗”志愿队自发组织开展森林火灾巡防工作,每天从早到晚24小时接力守护“绿色家园”。
“为让‘老兵’走出军营后持续发光发热,街道还联合退役军人组建了‘红色网格’为居民排忧解难,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熊艳华介绍,同时街道创新开展“老兵讲坛”,带领“老兵”们走进望江小学、郭家沱小学等学校,分享军旅故事,传承红色文化,为同学们带去一堂堂爱国主义教育课。
“这一做法也受到了辖区学校的欢迎,应学校方面需求,目前‘老兵讲坛’开展频率提高至每月一次。”熊艳华说。
如今在郭家沱街道,为优抚对象多做暖心事、贴心事已成为社会共识,军民齐心,各界合力,优抚对象的获得感、荣誉感和归属感越来越强,退役军人服务站这一“老兵”们的“第二个家”也越来越温馨。2022年,郭家沱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成功创建全市高质量服务站。用心用情为退役军人服务的熊艳华,也先后获得“江北区最美退役军人”“全国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百名优秀主任(站长)”等荣誉。(刘磊)
郭家沱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刘磊 摄)
熊艳华和同事在为退役军人办理优待证。(刘磊 摄)
江北区望江小学少先队员们走进郭家沱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课。(资料图 金昕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