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用好红色文化建设和美乡村 綦江“红军村”探索“红绿融合”促振兴
2024年02月25日 10:08 来源: 融媒体中心

石泉村庆元宵文艺表演活动现场。

  2月23日晚,夜幕还未降临,重庆市綦江区石壕镇石泉村的村民们就早早来到广场上,准备观看由村党总支、村民委员会主办的一场庆元宵文艺表演活动。

  演出中,表演长扇舞《拥军曲》的舞蹈队员之一、石泉村村民赵启梅也是当地选拔培育的“红色讲解员”之一。

  2021年,刚生完孩子没多久的赵启梅准备像往常一样进城务工,这时她得知当地准备发展红色旅游产业,就报名参加了红色讲解员培训班,成为村里的一名红色讲解员。

  “小时候就常听村里老人说,当年红军来过我们石壕。但直到成为一名讲解员,才开始系统地学习和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赵启梅说。

  当地驻村干部介绍,石泉村红色文化底蕴厚重,是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在重庆的主要转战驻扎地,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綦江主体建设区选址地,境内有红一军团司令部旧址、红军烈士墓、红军长征宿营遗址群、红魂园等红色旅游景点。

綦江红一军团司令部旧址。

  为此,石泉村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建设为契机,逐渐探索出一条“红绿融合”产业发展之路。在全村大力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激发群众奋发干事的内生动力;不断提升长征主题文旅产业品质,修葺红军历史步道,复原邱石坝红军宿营地旧址,重塑田坝小学“红魂园”,引进“綦迹1935”系列文创产品,成立本土旅游接待公司,引导扶持一批红色主题餐馆、民宿,让村民吃上旅游饭,深化农旅融合发展;新修或硬化农村水泥公路、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完善基础设施逐建设,流转土地近千亩,种植高山生态蔬菜,延展农业产业链条。

  成为一名红色解说员后,赵启梅感受到,每年来村里红色遗址参观和研学的人也越来越多。“以前来这里的主要是区里的中小学生,近两年来自重庆主城区的中小学生明显增多。”

  在6到9月份的接待高峰期,赵启梅一天要解说6、7场,到了晚上嗓子都说不出话了,红军墓的186层台阶,她半天时间往返了5趟……现在,石泉村年均接待200多个团队研学参观,年接待量10万人次。

  “成为讲解员让我有了稳定的收入,还能照顾家里老人孩子,也可以让更多人了解石壕的历史,自己也感觉很自豪。”赵启梅说。

  当地的肉牛养殖大户杨康表示,红色旅游发展起来后,自己也成了受益者。“以前,我们的黄牛肉要拉到外面去卖,现在则可以直接卖给来村里的游客,不仅省下了运输成本,还省掉了不少中间环节,算下来一年可因此增收十几万元。”

石泉村邱石坝红军宿营地旧址。

  杨康表示,2013年自己返乡创业时,村里几乎没有年轻人。随着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持续推进,村里人居环境大幅改善、乡村道路畅通便捷,现在已经逐渐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回乡创业。2023年,石泉村成功创建为首批重庆市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村之一。

  重庆市人大代表、綦江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母明江表示,有力保护重庆长征文化文物,也必将带动渝南黔北和川西南地区红色旅游产业发展和加快乡村振兴。“建议加大统筹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建设的力度。同时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支持綦江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康养旅游等融合发展,培育文化体验、休闲度假、研学科普等新业态,提升红色旅游品牌知名度。”(韩梦霖 文治)

编辑: 韩梦霖
版权所有 新华网重庆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