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长寿区:构建人才队伍多元组合的“大中医”格局

  过去,长寿区在中医药发展上还面临众多难题:人才成长遭遇瓶颈,新老传承面临困境,特色技术有待开发。

  如今,该区打开了新局面:业务能手多了,专业实力强了,不少疑难杂症也能就近诊治。

  这样的转变,源于长寿区持续推行“人才发展”战略。“我区大力引进知名中医药专家,成立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建立三级中医药服务能力常态化培训机制……”据长寿区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长寿区用“外部引进”“内部培养”两条腿走路,持续用力、狠下功夫,推动人才队伍多元组合的“大中医”格局强力构建,一幅健康“长寿”中医药强区的幸福图景徐徐展开。

刘华宝为患者把脉问诊。

  “这脉象数弦,肝火有点旺,可能是压力大熬夜较多,要多注意休息。”走进长寿区中医院肝胆脾胃病科,候诊区坐满了慕名前来求医的患者。诊室内,全国名中医,重庆市中医院肝病科主任刘华宝通过“望、闻、问、切”详细地诊查每一位患者的情况。

  “老早就想挂刘主任的号,但因‘一号难求’迟迟没能挂号成功,没想到这次在家门口就能看上。”前来就诊的患者说道。

  一直以来,老百姓对名老中医的需求很大,但相较于庞大的就医需求,区县名老中医数量显然不足,而中医药做大做强,也离不了高端人才的“强磁场”。为此,长寿区先后引进全国名中医刘华宝,国医大师廖品正等中医药知名专家,成立了一批重庆市名中医传承工作室,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上名中医。

  在推动名家入长寿的同时,如何培育中医药人才“生力军”?长寿区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给出回答。其一是充分发挥“名中医工作室”对传承、研究与推广优秀的中医学术经验和技术、培养中医药人才的积极作用,采取名中医“一对多”的多层级师承模式,让深厚的中医学术经验产生蝶变效应。

  自2018年以来,长寿区中医药学会会长、重庆市名中医龚致平在区中医院担任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继承工作室指导老师,培养传承人11人,接受进修、实习人次高达上百次,其中不少医生已成为各科室的领军人物。

  近来获评重庆市基层名中医的董彩凤就是其中一位。作为龚致平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的传承人,董彩凤在临床实践中创新诊疗方式,并将这些行之有效的诊疗方法编写成论文,先后在《当代医学》《中医临床研究》《世界最新医学》等国家级、省级期刊发表《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临床疗效观察》《刮痧联合中药敷脐法治疗小儿厌食症疗效观察》等论文10余篇;自主创新发明的“一种具有残渣分离功能的中医药物制备用研磨装置”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得到应用推广,个人多项科研成果获奖。

  “很荣幸能成为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继承工作室的传承人,我将不断提高自身的中医临床技术,持续为患者带来更优的就诊服务。”董彩凤说,“通过师承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名中医传、帮、带、教作用,为全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带来新的动能。”

  同时,长寿区建立了“区—镇—村”三级中医药服务能力常态化培训机制,定期组织开展中医药培训,助力提升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诊疗水平。目前,84.6%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4项6类中医药适宜技术。

  长寿区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全区将继续强化人才培养,持续深化与各级名中医的合作,引进更多国医大师、名中医到长寿创建传承工作室,通过搭建培训平台、建设传承基地、开展技能比赛等方式,不断提升长寿区中医药人才的专业技能。(魏琳珊)

编辑:张聪聪
版权所有 新华网重庆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