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一个电话,盘活废弃10年的老厂房

  最近,忠县花桥镇花桥社区大沙河畔的破旧厂房焕然一新,当地近50名村民摇身一变,成了手套厂工人,数控手套机发出“哒哒哒、哒哒哒……”的声响,打破了乡村的宁静。

  “一个电话,盘活废弃10年的老厂房。”3月25日,手套厂负责人黄洪浪称,他原本正准备在主城区开新厂,但因花桥镇诚挚邀请,他便回到老家办厂,“厂房旧是旧点,但面积大,稍稍整理就开工投产了。”

  现在,黄洪浪在花桥镇的手套厂日产量已达到10万双。

  镇长一通电话,留住外流手套厂

  黄洪浪涉足手套加工行业已有十多年,2017年回到忠县办起手套厂。多年发展,黄洪浪与川渝多家客户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生产规模也由原来只有5台手套机的小作坊,逐渐发展到拥有180台新型手套机的大型车间。

  去年,黄洪浪萌生了扩大生产规模的念头,但原有加工厂周围没有扩展空间,当地暂时也找不到合适的地方。他说:“经过多地走访和多方比对,我决定将新厂开到主城区。”

  去年11月底,黄洪浪正准备在主城区办理新厂相关手续,得知消息后的花桥镇副镇长杨显斌拨通了他的电话,希望他前往花桥镇考察一座老旧厂房。

  杨显斌口中的老旧厂房,就是位于花桥社区大沙河畔的粉条加工厂,面积近7000平方米,已废弃近10年。“只需稍加整修,至少可以摆放500台机器。”黄洪浪在现场看到,虽然厂区杂草丛生、墙壁破旧,但厂房主体结构保留完好,旁边还有二层楼的办公生活用房,“只要价格合适,我愿意把新厂落户花桥。”

  政府“搭桥”,企业顺利落户

  有了初步意向,就要解决厂房权属问题。几经周折,杨显斌终于联系上在外地的原粉条厂负责人。但因为价格和付款方式等问题,双方洽谈并不顺利,导致面谈一拖再拖。

  “一个诚心买,一个真心卖。”杨显斌及时向镇党委、政府汇报了情况。花桥镇党委书记邱建华说,“得想办法让他们面对面交流。”

  又一个周末,杨显斌带着黄洪浪驱车赶到主城,找到原粉条厂负责人。经过近12小时商谈,双方达成一致意见,现场签订了厂房转让协议。

  随后,花桥镇成立服务专班,协调相关镇属单位当好企业“保姆”,持续做好跟踪服务工作,推进黄洪浪的手套厂早日落户投产。

  厂房闲置多年,早已断水断电,加上年久失修,需大面积整修。服务专班联系挖机、铲车、垃圾清运车,帮忙找临时清洁工,协调水电安装,协助相关手续办理,厂房装修工作紧锣密鼓地有序进行。

  “水电接通了”“搭建彩钢棚工人入场了”“营业执照办理好了”“铺地坪进场了”……服务专班工作群里每天都在及时通报工作进度。去年12月31日,厂区整修工程完成,花桥镇政府又安排水罐车冲洗厂区道路。

  今年初,黄洪浪将原厂180台生产设备全部搬到花桥新厂,一切准备就绪。

  持续助力,化解“用工融资”难题

  设备搬运完成第二天,花桥镇政府就组织了60余人到手套厂应聘。通过筛选,当天招录20名工人,车间随即响起了机器运转声。

  黄洪浪坦言,由于订单饱和,企业一直是“三班倒”工作制,需要在当地招录工人,“让我特别感动的是,他们把这事考虑到我前面了。”

  春节前,黄洪浪又新购置了170台手套机,机器设备总量达到350台,工人也由最初的20人增加到46人,其中还有9人是脱贫户。

  2月19日,春节后上班第二天,邱建华带队到手套厂开展“走宣解(走访市场主体、宣传政策法规、解决困难问题)”和检查安全生产工作时,看到车间冷冷清清,还没有开工迹象,就向黄洪浪了解情况。

  黄洪浪坦诚相告,年前厂里购买厂房、购置设备,不但花掉了他全部积蓄,还欠下一笔外债。而申请的贷款迟迟未获审批,手头上的流动资金不足,导致原材料不能如期发货,耽误了生产。他说,“之前给党委政府添了不少麻烦,本不想再打扰他们。”

  了解情况后,花桥镇又牵线搭桥,成功帮助手套厂融资55万元。2月28日,原材料运抵厂区;2月29日,350台机器全部运转起来。(记者 彭瑜)

编辑: 曹妤
版权所有 新华网重庆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