璧山区首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的成长密码-新华网
新华网 > 重庆 > 推广 > 正文
2025 07/10 11:33:57

璧山区首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的成长密码

字体:

  近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璧山医院传来喜讯:其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成功入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一举填补了璧山区国家级重点专科的空白。这不仅是一家医院的技术飞跃,更是区域医疗水平提升的里程碑。今天,我们特别邀请到三位嘉宾,共同解读这份“国字号”荣誉背后的故事。让我们热烈欢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璧山医院院长郭进军教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璧山医院副院长刘碧翠教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璧山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主持工作)韩睿教授。

  主持人:三位好!首先想请问郭院长,当得知医院获得“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时,您和医院团队的第一感受是什么?这个突破对医院乃至整个区域医疗意味着什么?

  郭进军:得知我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入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时,全院上下都倍感振奋。这不仅是对医院近3年来持续强力推动学科建设工作的肯定,更是璧山医疗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对医院而言,这标志着我们在呼吸疑难危重症诊疗领域跻身“国家队”,技术辐射能力将实现质的飞跃;对区域医疗而言,它填补了璧山国家级重点专科的空白,意味着周边百姓无需远走就能享受国家级诊疗服务,也为渝西地区构建了更坚实的呼吸疾病防治屏障。这一突破印证了“以专科强带动医院强”的发展路径,也让我们更坚定了打造区域医疗中心的信心。

  主持人:郭院长,我们知道国家级重点专科的评选标准极为严格,医院在推动呼吸科创建过程中,从战略规划、资源配置等方面做了哪些关键部署?如何协调多学科力量支持科室发展?

  郭进军:在推动呼吸科学科建设工作中,医院确立了“三纵三横”战略:纵向以呼吸气道介入治疗、肿瘤经皮微创治疗、呼吸危重症救治为技术支柱,横向整合病理、临床药学、中心实验室等学科资源。我们先后投入超5000万元升级更新呼吸疾病诊疗相关设备;建成医院中心实验室,支持呼吸疾病相关基础研究;并设立学科建设专项基金,每年投入不低于业务收入的3%用于支持学科建设。多学科协作方面,组建了呼吸疾病MDT团队,每周开展病例讨论;与影像科共建呼吸经皮介入中心,常规开展呼吸道肿瘤经皮介入治疗;与血管外科共建呼吸经血管介入中心,将咯血、肺栓塞等患者死亡率实现大幅度下降;与临床I期病房共同开展呼吸疾病创新药物的研发。这种“资源集中、学科联动”的学科建设新模式,为学科技术突破提供了系统性支撑。

  主持人:此次呼吸科的突破实现了璧山“国重专科”零的突破,未来医院是否会以该科室为标杆,推动其他学科的同质化发展?在“十五五”规划中,医院对于学科建设还有哪些更高的目标?

  郭进军:呼吸科的突破为医院学科建设树立了“标杆范式”。未来我们将推行“1+N”学科发展计划:以呼吸科为核心,在消化内科、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等学科复制 “临床-科研-教学”协同发展模式,五年内力争再培育出2-3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科室。“十五五”规划中,医院将锚定“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集群”目标,建设区域医学中心,重点布局市级重点精准医学实验室、转化医学中心,推动更多学科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让璧山及周边群众享受更优质的医疗资源。

  主持人:刘院,从1998年独立建科到2025年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科室走过了27年。能否分享在技术攻坚、人才梯队建设上最具代表性的举措?比如“放射性碘125粒子植入术”等国家限制类技术,是如何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

  刘碧翠:我们呼吸科从1998年独立建科以来,在原夏庆弟主任的带领下,为科室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形成了良好的势头。我是2019年8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博士毕业以后加入到璧医呼吸团队的,先后带领科室不断学习、创新,先后派团队赴重庆、武汉、上海、北京等顶级医疗团队进修,通过不段学习及自我消化,最终实现该技术“本土化”改良为患者服务 。逐步开展了经气道、经血管、经皮、经胸腔、经食道等20余项呼吸介入新技术。其中最难的是放射性碘125粒子植入术的开展,该项技术是呼吸科唯一的国家限制类技术,需要获得放射类药物资质、放射性技术环境评估资质、放射类人员资质等。团队不断学习、改进,前后历时4年,终于通过了重庆市卫生健康委组织的评审,目前年手术量已达100例以上,处于重庆市呼吸科该项技术的领先地位。

  人才梯队建设上,构建“金字塔培养体系”:顶层引进优秀博士及团队,并定期选送中层骨干赴国内外进修,基层实施“青苗计划”,培养全职硕士、博士研究生、博士后等,形成“老中青”三代技术骨干衔接的人才链。

  主持人:科室目前拥有气道介入治疗、肺癌微波消融治疗、肺癌的放射性碘125粒子植入治疗等多项特色技术,还获得了“国家 PCCM 规范化建设达标单位”“全国血栓防治中心”等国家级认证,并作为重庆市第一家通过了“咯血中心”的评审。在您看来,这些技术与认证的“组合拳”,如何为患者带来实实在在的获益?

  刘碧翠:科室的技术与认证“组合拳”本质是“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升级。以经皮介入治疗为例,CT引导联合微波消融技术可精准定位早期肺癌,使肺小结节患者手术创伤大幅度减少,住院周期缩短至3天;放射性碘125粒子植入术对无法手术的晚期肺癌患者实现姑息性“精准放疗”,不仅实现生存时间的延长更极大减轻患者疼痛等不适症状。而“国家PCCM规范化建设达标单位”认证,则意味着从门诊到病房的全流程管理达到国家标准,比如慢阻肺病患者规范化随访率从30%提升至85%,急性发作次数显著减少。“全国血栓防治中心”认证更建立了从筛查到治疗的闭环管理,肺栓塞患者院内死亡率降至1.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咯血中心”是国家卫生健康委这些年来推行的第六大救助中心,我们医院也一直致力于提升咯血患者救治的水平,通过不断的进修学习,我们也是第一家通过了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咯血中心评审的单位,通过我们不断的精进技术,已经将医院大咯血患者的死亡率从3.8%下降到1.1%,实实在在地惠及到了璧山及周边的老百姓。

  主持人:韩主任,资料显示科室在科研教学方面成果斐然,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多项、并发表近50篇SCI论文,还连续十年获评“先进教学科室”。如何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临床技术?在科室研究生和临床青年医师培养中,科室有哪些重要举措?

  韩睿:感谢关注。我们始终坚持“科研源于临床、服务于临床”的理念,让科研成果转化不是 “空中楼阁”,而是实实在在的诊疗能力提升。具体来说,我们主要坚持以下三个理念推动:

  1.坚持医学科研工作,重点不能是创造多少经济价值,更要注重实际改善患者的治疗疗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基于此,来指引科室科研工作的方向和开展。例如我们科室始终以临床问题为导向,针对肺癌靶向治疗耐药性难题,通过国家级科研项目探索肺癌靶向治疗耐药机制及逆转策略,组建肺癌靶向联合治疗策略研究创新团队 ,相关成果发表后荣获省级科技进步奖,并迅速转化为“肺癌靶向药物联合治疗方案”,使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患者生存时间得到有效延长。

  2.持之以恒的重视青年人才培养,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长期不懈地努力和探索,在研究生及青年医师培养上,科室以科研创新与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帮助他们找准职业定位,让个人成长与国家健康发展战略紧密结合;其次是能力提升,我们通过搭建多元学习平台,鼓励研究生及青年医师们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持续学习、不断创新;最后还要成为年轻人的朋友,帮助他们,让他们融入团队,营造包容互助的成长环境。

  3.搭建医学科研技术转化平台:依托科室的临床综合诊疗体系,以及作为重庆市璧山区呼吸联盟和质控中心的牵头单位,我们将成熟的科研成果转化为规范化诊疗方案,通过培训、巡诊等方式向基层医疗机构推广。

  主持人:作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科室在区域医疗协作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未来在推动呼吸疾病防治的“基层化”“规范化”方面,是否有具体的规划?

  韩睿: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璧山医院呼吸科在区域医疗协作中,以“引领者”“推动者”和“辐射者”的三重身份,构建了覆盖渝西地区的呼吸疾病诊疗协同网络。科室将以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为契机,完成以下工作:

  1.首先完善区域协同诊疗体系。夯实呼吸医共体,基于肺常关爱党建金项目的开展,我们拟建立“1个核心专科+N个基层网点”的分级诊疗网络,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搭建远程医疗平台,通过远程会诊、影像共享等功能,帮助基层医院解决诊断难题,尤其是在肺结节筛查、慢阻肺管理等领域,实现“基层筛查、上级确诊、基层随访”的闭环管理。

  2.强化基层规范化培训与质控。制定分层次培训计划:针对基层医师开展“呼吸疾病基础诊疗技能培训班”,重点培训肺功能检测、雾化治疗等基础技术;针对骨干医师开设“介入技术进阶课程”,推广支气管镜常规操作等适宜技术。建立常态化质控机制:通过定期抽查基层医院的诊疗病例、开展现场督导,将呼吸疾病诊疗质量纳入考核,确保规范化诊疗标准落地。

  3.推动科研成果向基层转化。将科室在肺癌精准治疗、慢性呼吸疾病全程管理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如适宜推广技术、临床路径)转化为基层可复制的方案,未来计划制作《基层慢阻肺长期管理手册》《肺结节随访指南》等,降低基层诊疗难度。

  主持人:从“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到“微创精准”的技术突破,再到“医教研协同”的学科生态,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国重”之路,正是基层医疗向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感谢三位嘉宾的分享,也期待医院以此次突破为起点,为更多患者带来健康福祉。

【纠错】 【责任编辑:李华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