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山城重庆,迎来了一场“规划”与“乡村”的双向奔赴。近日,2025年重庆市“送规划下乡”活动在巴南区石滩镇正式启动。百余名高校师生和乡村规划师,将利用暑期深入巴南、合川、大足、巫山等区县的7个乡镇,通过“送理念、送技术、送服务”下乡,为重庆建设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注入新动能。
“我们希望通过‘三送’服务机制,推动规划真正走进基层、服务发展。”重庆市规划事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据悉,活动首阶段已覆盖4个区县、7个乡镇,高校团队已深入多个村庄实地调研并开展初步服务,每年派出1000人以上进行深度参与,规划成果正陆续落地。随着活动深入推进,预计将惠及更多基层干部与群众,推动“高校智慧”转化为“乡村实效”。
启动仪式后,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工作人员联合巴南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开展了《巴南区乡村风貌设计导则》专题宣讲,通过案例教学和互动答疑,向镇村干部讲解农房建设、风貌管控等政策要点。据介绍,相关内容还将通过“乡村规划课堂”的形式持续下沉,用村民听得懂的语言讲规划、用得上的办法做规划。
接下来,乡村规划师团队将发挥专业优势,提供“一村一策”定制化支持。重庆大学团队带着无人机和三维建模设备奔赴巫山县建平乡,对4公里旅游环线进行数字化测绘;西南大学依托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合川区龙塘村进行规划“体检评估”,并建立全市首个“乡村规划师工作站”;重庆工商大学则探索文化资源“数字孪生”平台,为惜字阁村后续规划与数字化管理提供支撑;重庆交通大学团队聚焦石滩镇,围绕“交通+产业+风貌”融合发展,为方斗村、双寨村编制《和美乡村发展规划》。
为推动成果转化、保障长期效能,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出台了三项支持机制:将参与教师纳入市级乡村规划师人才库,对突出实践成果的高校团队优先支持科研立项,注册规划师参与活动可折算继续教育学分。共青团重庆市委也将此次活动纳入市级“三下乡”项目予以支持。
“城乡融合发展,规划必须先行。”重庆市规划自然资源局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持续推动“送规划下乡”机制化、常态化,探索构建“政府引导、高校赋能、村民参与”的共建模式,助力重庆建设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韩梦霖 张子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