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测危岩地灾吹警哨——走近一线地质人-新华网
新华网 > 重庆 > 正文
2025 10/06 10:03:51
来源:重庆日报

监测危岩地灾吹警哨——走近一线地质人

字体:

  环视房间,屋里只有两张用砖头支起来的简易床板和一张办公桌,没有衣柜也没有电视,几件换洗的衣服就堆在床头。

  很难想象,55岁的南江地质队正高级地质工程师徐太国已在这里驻守了5个年头。作为市地矿局每年汛期派驻到彭水的地质工程师,每年3至10月,他要在彭水县高谷镇住上8个月时间。

  甘于吃苦,他主动给自己培养爱好

  常年在外,生活上只能自己照顾自己,这在徐太国看来,习惯了就好了。时常在野外巡查,没有时间弄饭,他基本都在镇政府食堂搭伙。

  “常年驻守在外,家里怎么照应?”对记者的提问,老徐有些沉默。“我们的工作特别需要家人理解。”一旁的南江地质队地灾风险防控研究院党支部书记刘黎讲起了2024年春节,地质队邀请家属团年的情形,老徐的家属也参加了。考虑到驻守地质工程师常年在外,地质队设立了“家属关爱日”,鼓励家属探班慰问,每年可两次报销家属探班产生的住宿费和交通费。这些年,老徐的家属还没来驻地探望过。“孩子妈在家带娃,挺辛苦的。”虽然有些许遗憾,但老徐并没有埋怨,相反是更多体谅。他说,趁着下课和周末,他会给孩子打打电话。

  卧室外,一排鞋子一字排开,码放得十分整齐,吸引了记者的注意。一双光亮的雨靴放在正中,这是徐太国雨天外出巡查时穿的,除此之外,还有两双跑步鞋。徐太国说,蹲点这五年,他坚持晨跑,每天行程在10公里以上,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长跑爱好者。可此前,他并不怎么跑步。

  “驻守工作远离单位、家庭,长期在第一线,工作之余,要有个积极向上的业余爱好,既能丰富业余生活,释放压力,也能更好地安心工作。”在驻守日记上,徐太国这样写道。

  甘于奉献,他们雨中徒步跋涉6公里

  今年6月18日,一场暴雨袭击彭水,引发山洪,阻断了公路,其中包括G211国道1689公里标段。灾难当天,一张地质工程师踩着没膝深的洪水逆水前行的照片火遍地灾救援朋友圈,网友纷纷点赞。

  图片中的两人,正是记者此次要前去蹲点采访的驻守地质工程师徐太国和王森。

  当天下午5点20分,河段上游的太原镇区阳村7组发生边坡滑塌,8户40名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正在6公里外龙射镇开展雨中巡查的徐太国和王森,接到县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的紧急指令后,火速前往处置。

  面对汹涌的洪水,徐太国和王森没有丝毫犹豫,立即弃车涉水前行。洪水中,路边的防撞栏隐约可见,他俩一前一后紧紧拉着防撞栏的边缘一步一步向前挪动,相互提醒着。行进中,还要时刻保护工具包里的无人机等监测设备。好几次,脚下被乱枝阻挡,他俩差点跌倒,100多米长的涉水路段走了近20分钟。

  下午6点20分,当徐太国和王森冒雨徒步6公里赶到地灾点时,当地村民正不知如何是好。现场测量后,徐太国和王森做出了滑坡体为顺向岩层滑坡,有进一步滑塌危险的判断。当晚,沿线居民紧急撤离,徐太国和王森却一宿未合眼,坚守在滑坡点。当清晨第一缕阳光照耀村庄时,他俩悬着的心才落了下来。

  按照驻守要求,驻地地质工程师每天需在全市危岩地灾风险防控系统里填报驻守日志。记者查看了徐太国和王森当天的上报日志,只有短短8个字:地灾雨中巡查排查。

  甘于奉献,唯爱无言。虽然回想起来有些后怕,但两位驻守地质工程师说:当时,群众看到我们就放心了,觉得值!

  勇于创新,地质工程师有个AI梦

  正午时分,蝉鸣声中,徐太国和王森一前一后走进了密林深处,脚下疯长的蓬蒿阻断了道路。这里是彭水太原镇区阳村二组滑坡点。

  9月16日,当记者跟随两位地质工程师开展雨后巡查时,欣喜地发现密林深处竟藏着一座GNSS地灾监测站。这是去年才安装的监测系统,崭新的太阳能光板能让这座GNSS地灾监测站24小时监控滑坡点毫米级的位移。

  “就像有了千里眼,我们能随时感知几十公里外这个滑坡点的变动情况。”王森说,GNSS地灾监测站是通过卫星定位技术感知的,通常,一个基站带两个监测点,可从三个方向感知滑坡点的位移情况。监测站数据后台设有一定的阈值,位移数据达到阈值,就会自动报警。10天前,这个监测站就发出了黄色报警。手机短信接到报警数据后,徐太国和王森当天就赶来查看核实。虽然没有发生变形异常,但监测站的预警提醒起到了人力所无法做到的自动监测功能。

  “还有更先进的inSAR空间对地观测技术,通过透视功能,可以定期给地球做体检,主要用于面域的监测。”对当前最先进的地灾监测技术,徐太国、王森如数家珍。

  智能监测设备好用,但费用却昂贵。徐太国、王森告诉记者,一座GNSS地灾监测站至少需要10万元,而且使用年限只有3年,3年后要么淘汰要么技术升级,所以并不是每个地灾点都能用得上。“除了技防,目前还主要靠人防。”但徐太国和王森都相信,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更先进的智能监测设备用于防控地灾。那个时候,可能不再需要驻守地质工程师,而是AI监测每一个地灾点的情况。

  在即将完成蹲点采访前,徐太国和王森的手机上收到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发来的一组通知,其中关于成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能力提升工作组的通知要求,根据市规划与自然资源局2025年全市“地质灾害防治能力提升年”目标,市地矿局将组建成立地灾防治技术能力提升工作组,负责提升全局超大城市地灾数字化治理技术支援能力,推动“AI+地灾”新技术新方法实践运用。

  徐太国驻地房间的阳台面向乌江,10来盆造型各异的肉球花长势喜人,迎风舒展。徐太国笑着说,这也是他几年驻守成果之一,花种是他从家里带来的,虽然至今叫不出每种肉球花的品种名称,但看到亲手培育的肉球花茁壮成长,心里美滋滋的。

【纠错】 【责任编辑:李海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