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多项粮油作物单产数据创新高——“挤”出来的高产田-新华网
新华网 > 重庆 > 正文
2025 10/07 09:42:03
来源:重庆日报

重庆市多项粮油作物单产数据创新高——“挤”出来的高产田

字体:

  金秋时节,玉米饱满结实、水稻金浪翻滚、高粱红遍田间,各类粮油作物陆续进入收获季,重庆大地处处是丰收的图景。

  在这个秋收季,重庆市粮油作物高产创建成果格外亮眼,多项单产数据创新高——

  在开州区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核心示范片,玉米亩产达到798.5公斤,一举刷新全市玉米单产纪录;

  在永川、梁平水稻单产提升示范片,水稻亩均产量分别达到842.44公斤、830.9公斤,在大面积生产中双双突破800公斤;

  在开州、酉阳、巴南等地,大豆净作亩产纷纷超200公斤,最高达到275公斤,相较于全市目前150公斤的平均水平,实现了大幅提升……

  连日来,记者采访发现,这些令人欣喜的成绩背后,藏着一套关键“增产密码”——增密。

  增密就是增产

  近年来,重庆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000余万亩,粮食生产总体保持稳定,单产水平逐年提升,但与全国平均水平仍有不小差距。尤其在耕地扩面空间不断收窄、靠“扩面积”稳粮增粮的路径愈发有限的背景下,通过技术手段推动粮食单产提升,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抓手。为此,重庆市连年开展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

  重庆市农技总站副站长张颖韬介绍,要在有限面积里实现增产,一靠品种、二靠技术,“一方面,我们通过高产品种推广实现增产。另一方面,推动品种与增密技术深度适配,通过合理密植,让单位面积内的作物有效株数增多,进而直接拉动产量提升。”

  事实上,近些年受劳动力短缺等影响,粮油生产中的“稀大窝”是普遍现象。“种水稻,一亩地也就栽8000窝左右,确实比较稀。”巴南区惠民街道显林村村民石泽兰坦言,家里种田主要靠自己和老伴,人手不足,插秧时只能尽量“省劲儿”,密度自然上不去。

  “实际上,每亩水稻的栽植密度可以达到1.2万窝,一下就能将产量提高30%左右。”张颖韬强调,“所以对重庆粮油生产来说,增密就是实实在在的增产。”

  增密难在哪

  但在实际生产中,增密面临着重重挑战。

  首当其冲的是技术适配难题。在双昌(重庆荣昌、四川隆昌)产业园,当市农科院水稻所所长姚雄建议插秧时每亩增加至1.5万窝苗时,当地水稻种植大户徐峰的第一反应是怀疑。

  “这根本不可信,我们之前每亩栽8000窝苗,这么密透光性就变差了,肯定会加重病害发生。”徐峰的顾虑很直接:增密可以,但必须先解决病虫害防控问题。

  耐密植品种的短缺,是另一大制约。以高粱为例,作为我国西南地区顶级白酒的核心酿酒原料,我市小糯高粱种植历史悠久,也是全国小糯高粱的重要产区。

  但一直以来,由于小糯高粱种质资源有限,现有的酒业专用小糯高粱品种都是在国内有限的种质资源内改良选育,且全部是高杆品种,株高在2.6米至3.5米之间。

  “现有品种密植后,植株为了吸收阳光就会争高,反而影响养分向穗部输送,影响了高粱产量。加上它们本身植株较高,密植后更容易倒伏,机械化收割困难。”市农科院油料所博士唐世义说。

  种植户的传统观念,则是推广增密技术的“隐形障碍”。

  “大豆就该这么种,密度高了只会徒长,根本不结荚。我种了这么多年大豆,从没见过密植能高产的。”在开州区赵家街道开竹村种植大户陈流江的固有认知里,大豆“稀种才靠谱”。因此,当专家向他推荐耐密植大豆品种、建议提高种植密度时,他内心纠结了很久,始终不敢尝试。

  密植终于结出高产果

  通过近年来的高产攻关,如今这些问题正在逐个破解。

  在双昌产业园,徐峰今年将水稻种植密度增加到了1.5万窝/亩,头季稻亩产便达到869.25公斤。

  “虽然苗子数量比以往增加了一倍,但姚所长指导我们采用宽行窄株的模式,在拉大行距的同时,缩小苗子株距,这样一来,不仅密度上去了,植株也能利用行距通风透光,有效解决了密植滋生病虫害的问题。”徐峰笑着说,事实证明,科学增密确实能高产。

  在永川、梁平的水稻单产提升示范片,种植户们也采用了类似的办法:将每亩水稻栽植密度提高至1.2万窝,再搭配“重施底肥、看苗追肥”等精细化田间管理措施。这是此次大面积生产中亩产突破800公斤的重要原因。

  在耐密植品种方面,今年我市在开州引入“正红507”耐密植玉米品种,通过精量播种,示范片每亩栽植密度达到4000株以上,较以往的高产示范片多出五六百株。

  “以往我们种的普遍是大穗玉米,通过大个头达到高产目的。”市农技总站粮油科科长方立魁说,这类品种不利于密植,“正红507”虽然个头小,但结实率高,通过密植,反而更有利于实现高产,所以此次能以798.5公斤刷新全市玉米单产纪录。

  此外,重庆市也自主选育出耐密植的高粱新品种“矮红缨1号”。该品种株高降低约91.2厘米,密植后也不会向上争光,示范田平均亩产达到463.3公斤,较全市平均产量262.53公斤增产76.48%。

  针对农户“不敢试、不愿试”的观念问题,我市则通过引导大户试验示范,推广密植技术,让实际产量说话,逐步打消农户顾虑。

  今年,陈流江就在市农科院科技处副处长杜成章的强烈建议下,抱着试一试的态度,选用了重庆市“华圣28”耐密植大豆品种,将每亩密度增至2万株以上。

  测产当天,经过收割、脱粒、除水分,测出亩产275.0公斤时,陈流江又惊又喜:“没想到栽这么密还能有这么高的产量!以前真是想错了。”

  按目前大豆的收购价,如果亩产达到500斤,那么就能实现1000元以上的效益,将大幅提升种植户的积极性。

  杜成章表示,重庆市大豆种植面积上不去,背后原因就在于产量上不去,农户没有积极性。今年通过引导种植大户在多个区县开展耐密植大豆试验示范,单产提升效果显著,这不仅能让更多农户看到大豆种植的潜力,更能为未来重庆大豆产业规模化发展、机械化作业打下基础,推动大豆产业实现“量质双升”。

【纠错】 【责任编辑:彭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