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活资产联农带农 1至8月大足强村公司实现营业收入近2000万元-新华网
新华网 > 重庆 > 正文
2025 10/07 09:41:37
来源:重庆日报

盘活资产联农带农 1至8月大足强村公司实现营业收入近2000万元

字体:

  今年1—8月,大足区24个涉农镇街的“强镇带村富民公司”(以下简称强村公司)实现营业收入近2000万元。从资源匮乏、产业薄弱,到盘活资产、联农带农,大足强村公司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有力引擎。

  它们是如何一步步“强”起来的?记者近日走进大足,探寻背后的发展密码。

  盘活家底,汇聚乡村发展合力

  大足区国梁镇,是一个典型的纯农业镇。因为区位不优、产业不强、人口外流,当地干部在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常常“想干事却感觉力量不足”。

  “其实我们手里不是没有资源,只是太分散。”国梁镇相关负责人说,镇里最大的“家底”,是散落在政府、村集体和群众手中的闲置资产,“只有把它们整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基层供销社,成了整合资源的最佳平台。

  过去,国梁镇8个村中有5个是集体经济“空壳村”。如今,8个村共同出资280万元入股供销社项目,区供销社也投入60多万元支持阵地建设,并承诺保底分红。

  镇里还把市政环卫、农贸市场等5个优质项目交给供销社运营。渐渐地,供销社成了当地实力最强的涉农市场主体——创办企业2家、农机合作社1家,开展业务19项,每年给各村分红30万元,一举解决了“空壳村”难题。

  国梁镇的变化,是大足强村公司发展的一个缩影。

  大足区供销合作社主任杨浩介绍,全区明确以基层供销社为主体组建“强镇带村富民公司”,整合政府、集体、社会等各方面资源,吸引村党支部书记、能人、退役军人、返乡大学生加入。

  目前,全区24个涉农镇街已实现强村公司全覆盖,22家强村公司由村党支部书记兼任负责人,35名机关干部到岗锻炼,村集体享受5%—10%的固定分红,真正实现了集体与农民“双增收”。

  拓展服务,田里“长出”新收益

  金秋时节,大足区万古镇5000亩粮油轮作示范田里,水稻刚收完,又开始播种油菜。

  “过去哪敢种这么大面积?”万古镇相关负责人说,近3000亩地原本是散户经营,如今通过“供销社+村集体+农户”方式,统一代耕代种,收益按“保底+分红”分配,既保障农户收入,也避免土地流转后的经营风险。

  得益于这一方式,农民从“看别人干”变成了“大家一起干”。

  国梁镇、万古镇的经验,为大足治理撂荒地提供了新思路。近年来,大足推行“农户零租金托管-村集体整合-公司复耕复种-收益分成”方式,实现农田共管、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2024年起,国梁镇、万古镇整合撂荒地3200多亩,与华润三九、太极集团等企业合作,开展“粮油+药用野菊花”套种,预计2025年总收益超300万元。

  2026年,这一方式还将在中敖镇、宝顶镇推广,面积1万亩以上。

  “服务能力上来了,农民才能真正受益。”大足区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全区已整合53家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主体,整合农机50多台,提供从耕种到销售的全流程服务,年服务能力达6万亩,“统一农资、统一技术,让种植成本降了两成,单产提高一成。”

  多元经营,让村里人吃上“旅游饭”

  国庆期间,大足区宝顶镇老街的农特产品展销店人气火爆,龙水镇盐河社区的电商主播也忙得不亦乐乎。

  “我们不仅要种好地,还要闯市场。”大足区相关负责人说,强村公司积极参与“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建设,推动农特产品进景区、进园区,构建城乡流通新网络。

  强村公司还承接农村保洁、公路养护、河道清漂等项目,通过市场化运营,既服务民生也壮大企业。

  三驱镇整合村集体资金382万元,投资预拌混凝土、民宿等项目,今年已实现经营收入374.2万元,公司和村集体双双增收;龙水镇利用闲置营房打造国防研学基地,村集体每年获得保底分红21万元。

  文旅融合也成为增收新路径。大足引导强村公司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引入社会资本发展乡村旅游,打造“大有田园”AAA级景区。

  如今,这里年接待游客8万多人,综合效益超500万元,带动就业200余人,项目村还被评为“市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村”。

  目前,大足区有21家强村公司参与环卫、清淤等项目,5家强村公司管理农贸市场,提供就业岗位500多个,带动1600多人在家门口就业。

  “下一步,我们要推动各镇街强村公司‘抱团发展’。”大足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在农资集采、农产品统销、品牌共建等方面形成合力,让强村公司从“单打独斗”走向“集团作战”,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纠错】 【责任编辑:彭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