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重庆10月15日电(韩梦霖)10月15日,在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重庆市科技局党委书记、局长明炬介绍,“十四五”期间,重庆不断健全完善全市创新体系,科技创新能级实现新跃升。目前,重庆市研发投入总量已超过800亿元,综合科技创新指数位居西部第一。此外,重庆不断强化“四侧”协同“四链”融合,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有力支撑引领了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十四五’期间,我们从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和产业技术入手,逐渐构建全市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化的发展,实现了科学研究能力、技术创新水平和产业创新效能的整体提升。”明炬表示。
当前,重庆已构建以重庆实验室为引领、国家级基地平台为核心、市级科创平台为支撑、新型研发机构为补充的市域科创平台体系,启动建设金凤、嘉陵江、明月湖3个重庆实验室,培育建设通用人工智能、信息与智慧医学研究院等一批创新平台。市级以上创新基地平台达到1297家,较“十三五”末实现翻番。
这些高能级创新平台参与了一系列国家重大科研任务。比如,依托重庆大学建立的高端装备机械传动全国重点实验室,参与完成了嫦娥五号着陆验证系统、首次月面无人钻取采样任务等重大工程。此外,重庆大学前沿技术交叉研究院布局了量子材料与器件、生物建造等创新中心,成立了重庆首个“诺贝尔奖工作站”。
五年来,重庆通过600余项重大重点攻关项目靶向解决产业链卡点堵点304项,关键产业链控制力持续提升。纳米时栅装置首创 “时间测量空间”技术路径,高性能铝合金材料成功应用于C919大飞机,“赛立奇”单抗注射液实现了重庆创新药“零”的突破,发布7个AI大模型。
重庆还实施了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目前,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达9123家、科技型企业达7.56万家,分别是2020年的2.1倍和2.8倍。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居全国第6位。实施川渝科技创新合作项目200余项,建设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11个,开放共享大型科研仪器设备1.4万台(套),成渝中线科创走廊、川渝毗邻地区融合创新发展带纳入国家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布局。近年来,重庆还加快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2024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974.24亿元、较2020年增长了5倍多,更多更好的惠民技术正在加速走进百姓日常生活。
据介绍,“十四五”期间,重庆组织实施多个重大(重点)科技专项,构建起高效的产学研协同攻关机制,持续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应用,让创新资源更加精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通过加快布局关键技术攻关,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在汽车领域,突破了操作系统、车规级芯片、动力装备、核心部件等全链条的核心技术,取得一批创新成果。例如,研发了微核高频脉冲加热技术,开创电池快速自加热先河,好比给电池配上“电热毯”、造好“空调房”,大幅提升新能源汽车在冬季极寒气候下的表现。
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新兴领域,重庆也取得了重大技术突破,引领产业蓬勃发展。如,研发工业智造超级智能体,可基于历史数据自动生成高精度工艺文件,实现生产环节准确率提升90%、人力成本降低80%。此外,重庆还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布局脑机接口、碳基芯片、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创新,加快开辟新赛道、塑造新优势,为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