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没有修剪整齐的观赏草坪,却有葛藤翻墙、落叶铺地;这里,没有预设完美的游戏设施,却有泥溪可探、荒山可攀……这是一场关于回归与重建的旅程,是一次让童年接上地气的温柔实验。重庆市大足区海棠幼儿园以“会呼吸”的环境创设为突破口,展开一场静默而深刻的环境革命,走出了一条“让教育在自然中生长”的学前教育新路径。
从草木生趣的物理空间,到师幼共创的课程实践,再到辐射行业的经验共享,教育,在这里不再是刻意为之的传授,而是自然而然的发生。
重庆市大足区海棠幼儿园“让教育在自然中生长”。
草木生趣处——从“观赏性空间”到“探究性乐园”,让环境成为“活教材”
“老师,你看葛藤铺进我们幼儿园啦!”清晨的海棠幼儿园里,孩子们趴在围墙上,对着墙外疯长的绿植深呼吸——这是园所“会呼吸”环境创设中最常见的场景。不同于传统幼儿园规整的观赏性绿化,海棠幼儿园将“自然”从装饰性元素变为可触摸、可探索,甚至“可破坏”的教育资源,完成了从“看自然”到“玩自然”的物理空间转化。
孩子们在观察、比较中寻找藤上最胖的丝瓜。
孩子们在“泥猴溪”下游玩竹筏漂流游戏。
在地形利用上,园所没有将平坦场地简单硬化,而是模拟自然地貌打造“多元探索场”。原先仅仅60厘米宽的“泥猴溪”被改造成三段式生态空间,上游拓宽为“戏水塘”,投放竹梯、木板、树干让孩子搭建“桥梁”,玩跳水、竹篮打水、桥下穿梭等游戏;中游种植荷花、菖蒲等水生植物,饲养鲫鱼、小龙虾等生物,孩子们用树枝测水深、用渔网捞田螺,在观察中理解生态关系;下游制造落差,设置竹筏、水车,即使寒冬也能体验“漂流”的乐趣。
孩子们将受伤的小蟋蟀送到“昆虫旅馆”。
更特别的是园所对“荒野元素”的保留。“海棠幼儿园有三‘邋遢’:落叶不扫、枝叶不修、杂草不拔”园长胡晓红说,这种“邋遢”的环境,反而让孩子学会了与自然友好相处。落叶是孩子们的游戏材料,恣意生长的枝叶让孩子们看到植物真实的生长样态,未经修整的草地里藏着各种各样的虫子。一次早锻炼时,孩子们发现受伤的小蟋蟀,自发捧着它冲向“昆虫旅馆”,还讨论着“要铺柔软的干草”“喂它碎菜叶”。这个由孩子们和老师一起用树枝、干草等搭建的“昆虫旅馆”,原本是为吸引小动物栖息而设,如今却成了孩子们心中的“生命疗养所”。几天后孩子们发现蟋蟀不见时,又欢呼着“它伤好了,去玩了”。这一幕温暖的互动,正是海棠幼儿园“会呼吸”环境教育价值的生动缩影。“这些未经雕琢的自然角落,比精心设计的玩具更能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同理心。”教师颜文瑾说,园所正是通过这种“可破坏性”环境,让孩子在触摸、观察、保护中,读懂生命的意义。
自在生长时——从“教师主导”到“师幼共创”,让探索成为“日常事”
有了探索的空间,如何避免孩子闲逛式玩耍?海棠幼儿园的答案是:用兴趣驱动激活环境资源,让每一次互动都成为学习的契机。园所围绕“森呼吸”课程,构建起“观察—提问—探究—回顾”的自主学习闭环,让孩子在与环境的深度互动中自在生长。
小朋友化身“时间侦探”,在自然中开启寻宝之旅,考古“恐龙化石”。
在园外荒山探秘基地,孩子们的荒野探索充满了对“自然奥秘”的挖掘与发现。他们带着小铲子、放大镜,沿着布满碎石与杂草的山坡跋涉,突然有孩子大喊“快看,这有‘恐龙化石’!”(孩子们将白色石膏石称为“恐龙化石”)。一群孩子立刻围拢过来,有的用铲子小心刨开周围的泥土,有的用放大镜观察石膏石的纹路。“哇,发现头骨”“发现腿骨”,惊喜不断传来。过程中,他们发现石膏石嵌在坚硬的土层里,直接挖容易碎裂,便自发找来树枝当杠杆,一点点撬动土层;清洗时,又小心翼翼地生怕弄坏“化石”。“化石”被完整拼成恐龙呈现,孩子们还自发搭建展示台,轮流讲解“这是翼龙”“这是三角龙”。教师全程未干预,只是记录下孩子们从“发现”到“挖掘”再到“展示”的全过程,而孩子们在与荒山环境的互动中,不仅学会了使用工具、解决问题,更萌发了对古生物与地质的好奇。
孩子们在“青蛙泥塘”享受泥巴SPA。
这种沉浸式荒野探索在园所随处可见。在“青蛙泥塘”,孩子们赤脚踩进黏稠的泥土,感受脚底与泥土的摩擦。低结构的天然材料激发了他们丰富的想象,敷泥巴面膜、画泥巴画、捏泥塑、做泥染、打泥巴仗,泥娃娃在泥巴的包裹下尽情游戏。在野外攀爬点,未经修饰的土坡成了孩子们的“挑战场”。有的孩子徒手攀爬,寻找合适的着力点;有的孩子找来竹梯、绳索辅助,尝试不同的攀爬方式;遇到雨天土坡湿滑,他们会讨论“怎样爬才不会滑倒”,最终总结出“踩着草根爬更稳”的经验。教师在旁观察,发现孩子们会主动互相提醒“小心脚下”,会伸手帮助体力较弱的同伴,这种自发的互助与成长,正是荒野环境赋予的独特教育价值。
孩子们在合作中探究水车的原理。
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发展需求,园所还设计了差异化的荒野探索任务。如小班孩子在“石头广场”玩“碎石寻宝”,小手扒开细碎石堆寻找藏在其中的彩色石片、光滑圆石,触摸不同粗细的碎石时会叽叽喳喳讨论“这个扎手”“那个滑滑的”,在分拣中感知材质差异;中班孩子玩“滚石赛道”游戏,他们在斜坡上摆放不同大小的圆石,观察“大石块滚得慢但更稳”“小石子滚得快却容易偏离方向”,还会自发调整斜坡角度,发现“坡越陡,石头滚得越快”;大班孩子则开展“石头称重挑战”,先用手掂量“这块石头沉”“那块轻”,再用简易天平比较,最后用台秤精准测量并记录数值,有孩子还发现“看起来很大的石头不一定很重”,在实践中慢慢理解“大小”与“重量”的区别。正如园长胡晓红所说:“荒野环境的‘不完美’恰是最好的教育资源,孩子需要在真实的自然中试错、探索,真正的学习才会发生。”
共享芬芳路——从“独香”到“共香”,让经验成为“行业养分”
“天下海棠无香,惟大足治中海棠独香。”海棠幼儿园萃取家乡文化精髓,以“海棠独香 共享芬芳”为办园理念。在环境创设的实践中,园所不仅让自身“飘香”,更将经验辐射出去,推动区域学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海棠幼儿园“自在呼吸”教育成果丰硕。
园所围绕“会呼吸”环境创设开展系列课题研究,形成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完整体系。编写出版《打造没有围墙的幼儿园——“森・呼吸”自然教育园本课程实施方案》,详细梳理《特殊天气探索活动100例》《亲子自然体验营活动集》等案例,提供可复制的操作指南;构建“物理环境—教育功能—师幼反馈—幼儿体验”四维评估体系,用“教学反思+家长问卷+幼儿行为观察”的方式,持续优化环境设计。这些成果不仅让园所获评“重庆市绿色学校建设示范校”“重庆市基础教育校本教研示范校”,更成为国培计划、地方师资培训的重要范本。
问道森林幼儿园研讨会(重庆站),来至全国各地的园长、老师体验海棠园的丛林冒险课程。
为了让更多园所受益,海棠幼儿园搭建了多元辐射平台。定期举办“成果开放日”,每年接待逾千名同行参观,展示“丛林冒险”“鼹鼠之家”“战壕”等特色游戏环境;成立“胡晓红名园长工作室”,跨区域开展教研活动,指导周边园所打造“没有围墙的幼儿园”;在公众号开设“森呼吸精品活动展播”,分享“亲子越野赛”“荒野探秘”等活动设计。
“以前我们觉得要实施自然教育太遥远,直到参观了海棠幼儿园,才发现利用现有自然资源也能让孩子们享受释放天性、充满自愈力量的童年。”来自内蒙古的一位园长参观后,回去便在园内开辟了泥塘、沙水池,孩子们的探索热情显著提升。如今,海棠幼儿园的经验已辐射至全国2000余所园所,带动同行树立“自然教育不是幼儿园的特色而是本色”的理念,掀起因地制宜实施自然教育的热潮,先后荣获“国际儿童生态教育示范基地”“重庆市中小学(幼儿园)德育品牌”“重庆市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试点学校”等荣誉。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家园理念的同频共振。通过“周末亲子自然体验营”,家长们从最初担心孩子玩泥弄脏衣服、反对雨天户外活动,转变为主动带孩子参与园外荒山探秘、田间挖红薯,陪伴孩子在雨中观察竹林雨滴、在泥地合作搭建“小城堡”,真正成为自然教育的同行者。一位家长在反馈中写道:以前总怕孩子受伤,限制他爬树、玩泥,现在看到他能主动照顾小动物、独立解决问题,才明白“会呼吸”的环境,给了孩子最宝贵的成长勇气。
从让孩子“自在呼吸”的环境,到让教育“自然发生”的实践,海棠幼儿园的探索证明:最好的学前教育,不是精致的玩具、预设的课程,而是能让孩子触摸泥土芬芳、聆听鸟叫虫鸣、经历风雨阳光。当环境不再是精致安全的庇护所,而是支持成长的空间,当教育不再是刻意的灌输,而是自然的浸润,每一个孩子都能在与自然的对话中,成长为热爱生命、敬畏自然、充满创造力的“会呼吸的小生命”。这,正是这场环境创设变革最珍贵的价值所在。(何珊珊 王亭羽 胡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