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与重庆市法律援助中心联合主办的第五届中学生“法治少年 青春远航”法治教育特色活动法治情景剧比赛落幕。活动以“与法同行 守护‘未’来”为主题,通过原创法治情景剧的创作与演绎,将法治教育融入青春叙事,吸引了全市初中学生的广泛参与,涌现出一批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的优秀作品,为青少年法治教育注入了新活力。
原创法治情景剧评审。
以剧释法:青春叙事中的法治温度
本届活动面向全市初中学生,以情景剧为媒介,聚焦未成年人生命权、隐私权、受教育权等核心权益,围绕未成年人行为教育与矫治、违法行为的处罚及违法犯罪的社会帮教等20多个主题展开。参赛队伍以真实卷宗脱密处理后编印的《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普及读物——一以案释法》为蓝本,自主创作剧本并自信演绎,通过沉浸式体验,既学会了维护自身权益,也深刻理解了社会责任。
经过初赛、复赛的激烈角逐,最终48支精英队伍晋级市级决赛。9月底,决赛在重庆市法律援助中心举行。由市委宣传部、市教科院、市法律援助中心及法院、高校专家组成的评审团,从主题内容、剧情结构、表演张力等多维度综合评审,最终评选出一等奖19个、二等奖29个。
协同共育:共筑青少年法治教育新生态
重庆市社科联普及部部长周绍新表示,加强青少年普法教育意义重大,普法工作需在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此次活动是深入宣传贯彻《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促进条例》的具体举措,也是新时期普法实践的有力创新。通过引导青少年结合鲜活案例演绎校园霸凌、帮信犯罪、防骗反诈等情景,廓清思想迷雾,增强保护意识,推进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提质增效。
重庆市法律援助中心主任曹辉林介绍,这是该中心首次以主办方身份参与活动,旨在推动法律援助从“被动等案”转为“主动育人”。他指出,法治教育抓得早,纠纷就少;青少年法治素养高,犯罪与被害便双双下降。通过情景剧,让孩子们体验“违法的代价、守法的价值”,将“纸面上的法”转化为“行动中的法”。他希望孩子们带走“三个一”:一套“法律工具箱”、一颗“权利种子”、一种“程序思维”,从小树立“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的习惯。
育见未来:法治教育“活”在青春舞台上
活动中,多部优秀作品以真实案例为原型,通过戏剧冲突与情感共鸣,传递法治精神。巴蜀中学的《我的压岁钱,谁做主》将《民法典》中未成年人财产权条款融入“家长代保管与孩子自主支配”的家庭辩论,指导教师贺丹感慨:“法治教育正从‘灌输者’变为‘点燃者’,让学生在矛盾中思辨,生长出属于自己的法治智慧。”主演王为安同学表示:“法律不是高高在上的条文,它就在我们身边,守护着生活的公平与正义。”
永川中学的《三十三元——少年的歧路与归途》讲述少年因家庭缺位误入歧途,又在亲情呼唤中寻找归途的故事。主演毛薪宇同学深刻体会到:“法律不是约束,而是守护。我们要成为法治的崇尚者、遵守者和捍卫者。”重庆第七中的《从“兜风”到牢狱》则以少年无证驾驶酿成惨剧为背景,警示青少年侥幸心理的代价,指导教师刘川认为:“法治教育应让学生在情境中代入,在体验中思辨,在反省中成长。”
九载深耕:法治教育品牌的迭代与升华
回顾“法治少年青春远航”品牌九载历程,活动形态不断升级:从第一届的闯关竞技播撒法治种子,到第二届、第三届的主题演讲拓展影响力,再到第四届以法治情景剧替代单纯“讲”法,实现沉浸式体验。第五届活动进一步聚焦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20多个具体层面,并首次与重庆市法律援助中心联合主办,推动法治教育与普法宣传、司法实践深度协同,构建“教、学、做”一体的新生态。
活动总策划、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刘奕表示,本届涌现的46项优秀成果已被重庆市司法局采纳,作为全市未成年人普法宣传的重要资源推广使用。未来,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将继续携手各方,深化法治教育进校园、进课堂、进心灵,引导青少年筑牢法治信仰,以青春之力助推法治中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