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不仅仅是用来听的 重庆大学团队收集30余万条声音数据构建智慧声景-新华网
新华网 > 重庆 > 正文
2025 10/22 09:13:48
来源:重庆日报

声音不仅仅是用来听的 重庆大学团队收集30余万条声音数据构建智慧声景

字体:

谢辉(右)在田野录音。(受访者供图)

  你能分辨风吹过不同树叶时发出的响动吗?你听过鸟儿扑扇翅膀,拍打树叶时发出的声音吗?在重庆大学声景研究中心的自然人文声音数据库里,存储着30多万条声音数据资源,既有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声音,也有正在消逝的各类自然声音。

  声音不仅仅是用来听的,还有许多用处,它们如何应用?日前,记者走进重庆大学声景研究中心,听团队人员讲述“追逐声音”的故事。

  收音

  蹲守7个夜晚收集到峨眉山“弹琴蛙鸣”

  “收集声音并不容易,要讲究天时地利人和。”重庆大学声景研究中心成员、美视电影学院副教授罗俊说,“声音很重要,能够唤起一段记忆或一份感受,但它稍纵即逝,很容易被人们忽略。”

  2019年,罗俊团队接到一个四川峨眉山智慧文旅体验项目,需要收集峨眉山上最原生态的声音。峨眉山万年寺的“弹琴蛙鸣”是“峨眉山十景”之一,声音来自万年寺池塘里的弹琴蛙。据说只有在晚上8点至凌晨3点,才能听到它们演奏的“美妙乐章”。

  “团队连续蹲守了7天。”罗俊说,终于在某天凌晨1时许,他们录到一段长达7分钟的“弹琴蛙鸣”。

  “最开始,我们听到一只弹琴蛙远远发出‘嘣’的一声鸣叫,接着,另一只弹琴蛙‘嘣’的一声回应。一会儿,七八只弹琴蛙争先恐后地‘嘣嘣嘣嘣’叫起来,声音此起彼伏,就像一场没有经过任何彩排但又很有规律的小型合唱会。”罗俊称,突然响起的蛙鸣,把夜晚衬托得更加静谧,“这个瞬间让我们终身难忘。”

  这段独特的“弹琴蛙鸣”获得由英国BBC广播电视协会颁发的《2021年年度最佳自然声奖》。

  合音

  形成声景理论、跨感官环境设计、声景与健康等研究方向

  重庆大学声景研究中心主任、建筑城规学院教授谢辉,也是一名“追声者”。他的手机里存储有一段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长江江豚发出的“扑哧、扑哧”吐气声。

  长江声景类型的多样性可以很好地反映长江流域整个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从2019年起,谢辉带着团队从重庆顺江而下,一路采集长江沿岸的各种声景样本,并对其进行系统“画像”。

  他们在采集的过程中发现,长江里的江豚和其他鱼类,都是通过声呐系统感知周围水里的情况。但是繁忙的航运、岸线固化、跨江大桥的建设,让长江水下的声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依靠声呐系统生存的水生生物迷失了方向,种群繁衍也深受影响。

  在考察报告中,谢辉写下了这些话:人类活动正在改变长江的原始声景,这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应更加关注生态、爱护声景。

  “我们只有了解自然,才能更好地与它和谐共生。”谢辉称,2023年,重庆大学声景研究中心成立,以复杂环境中的多感官感知与交互机制为核心方向,融合了学校建筑学、电影学、艺术学、医学等学科资源,现已形成声景理论、跨感官环境设计、声景与健康、声景遗产等研究方向。

  近年来,团队在乡村、城市等多类空间环境中寻觅,完成8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30个景区的声景采集,记录下自然生态、戏曲、非遗等人文领域的30余万条声音数据。他们将其系统归类为3000多套可调用声景场景,应用于智慧疗愈、展陈互动、声景遗产等场景。

  音愈

  这些声音可用于营造医院疗愈环境

  “声音不仅仅是用来听的,还有许多用处,为此我们成立了专业的实验室。”谢辉介绍,研究中心整合了学校的影视声音、建筑声学、生物脑电等实验室资源,打通多学科交叉通道。

  谢辉说,中心在云南省绿春县开展声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提出“古歌—传统村落—振兴”的保护模式,系统收录并整理当地的哈尼古歌70余首,这一成果入选2024年中华民族音乐传承出版工程精品出版项目,并作为典型案例获批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帮扶项目。

  有研究显示,积极声景有助于提升愉悦度,对身心健康具有积极作用。在当代景观、建筑、艺术装置等设计中,声景常常成为设计师营造场所的重要手段。目前,团队将收集到的声音用于医院疗愈环境的营造。

  今年7月,由重庆大学附属仁济医院睡眠心理科、重庆大学声景研究中心等单位共同打造的“光照—声景治疗室”正式投入使用。这是国内首个将精准光照治疗与个性化声景治疗深度融合的专业治疗空间。其通过精准调控光照的强度、时间、色温等核心参数,并同步匹配个性化声景干预,为精神心理疾病及部分神经疾病患者提供“量体裁衣”的治疗方案。

  此外,该团队还在开发智慧声景睡眠疗愈系统,研究如何利用声光环境帮助人们快速入睡、提升睡眠质量,并针对中小学生,尝试以声音与嗅觉等多感官刺激优化学习环境,提升专注力和学习效率,结合沉浸式视觉、声音与嗅觉交互开展干预评估。

  目前,该团队在青年大学生中寻找到了“知音”。从2013年开始,他们面向本科生开设了《城市声景》《数字录音技术》等课程,累计吸引全校近2000名本科生选修,覆盖近50个专业,展现出强大的跨学科吸引力。

  “我们策划并主办多项声景主题展览,在学术界与公众之间搭建起交流的桥梁。”谢辉说,该中心策划的2021年北京城市建筑双年展“未来之声”专题展、2022年“聆听未来—声景设计展”、2023年“绿春之声”等,观众累计超过65万人次,构建起连接学术与公众的对话平台。与此同时,该团队主持编制多项声学设计专项标准,在声学规范体系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纠错】 【责任编辑:李海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