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九龙坡黄桷坪:从“禁止”到“欢迎”,一幅“涂鸦地图”绣出城市治理新图景-新华网
新华网 > 重庆 > 正文
2025 10/22 16:11:02
来源:上游新闻

重庆九龙坡黄桷坪:从“禁止”到“欢迎”,一幅“涂鸦地图”绣出城市治理新图景

字体:

  一说起重庆九龙坡黄桷坪,就不得不提那条长达千米的涂鸦街。2007年,它从一片旧城街区中“破土而出”,以惊世骇俗的色彩宣告诞生;到如今成为吸引全国游客的“网红”打卡地,高峰时期日均客流量突破一万人次。

  这十余年间,它经历的不仅是艺术色彩的更迭与斑驳,更是一场从粗放式管理到“大城细管、大城智管、大城众管”的治理哲学的深刻演变。

  黄桷坪的故事,是一条街区的蝶变史,更是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鲜活样本,它用实践回答了:一个充满自由与活力的公共空间,如何能在秩序与美感中长久绽放。

  从“堵”到“疏”

  一幅“涂鸦地图”背后的治理智慧

  曾经,黄桷坪也面临着所有“网红”打卡地的共同烦恼。城管队员与涂鸦爱好者之间,仿佛一场永无止境的“猫鼠游戏”。“白墙变画布,三天就一糊”是常态。

  “原来我们也有白墙,涂一个‘禁止涂鸦’,结果第二天一看,有人把‘禁止’两个字给我涂了,就变成‘涂鸦’两个字。”黄桷坪街道城管科负责人余路的回忆,道出了最初“堵”的无奈与幽默。

  涂鸦的疯狂,也让周遭居民倍感痛苦。

  在黄桷坪经营一家油画颜料店的经营户表示,最疯狂的时候,卷帘门的锁孔都被涂料“糊”堵了,钥匙根本插不进去。因为涂鸦与本地居民生活的矛盾,这个曾经让大家欣喜的流量,开始变得意味深长。

  深刻的转变,始于治理思维的破局。管理者们意识到,汹涌的创作欲望如同洪水,与其费力“堵”,不如智慧“疏”,为其开辟合理的“河道”。于是,一张精心绘制的“黄桷坪涂鸦艺术街区地图”应运而生。这张地图不仅是导览图,更是一份清晰的“行为契约”。地图上,红、黄、蓝三色清晰界定了三类区域,如同交通信号灯般引导着游客的行为:

  红色观赏区(杨九路主干道):这里是街区的艺术殿堂。墙上悬挂着罗中立、张晓刚等艺术大家的复刻作品,以及美院学生创作的“哪吒”等作品。为确保品质与持久性,部分作品创新性地采用铝扣板工艺,先由艺术家或学生在工厂创作完成,再像拼图一样安装上墙,有效抵御日晒雨淋,避免了原作在老旧墙面上迅速斑驳的窘境。“这部分投入很大,一栋楼全部用铝扣板做涂鸦,成本很高,但它是我们打造‘艺绘老街’的门面,必须保护好。”余路介绍道。

  黄色限定区(邮电支路):这是为未来艺术家们准备的“孵化器”,供有一定美术功底的学生和爱好者,在指定墙面进行创作。这是一个“双向奔赴”的平台——创作者获得了宝贵的公共展示机会,街区则以极低的成本获得了源源不断的新鲜内容与活力。

  蓝色自由区(龙吟路):这里是情感释放的“解压场”。让每一位心怀创意的普通游客,都能在此尽情挥洒创意,留下属于自己的“到此一游”。

  余路说,这种模式巧妙地激发了年轻人的主人翁意识与社会责任感,从对抗到共情的转变,使得管理成本显著降低,街区风貌却实现了可持续的“微更新”。

 于细微处见真章

  “关键小事”里的民生温度

  一座城市的真正魅力,不仅在于宏大的景观,更在于触手可及的细节与人性化的关怀。在黄桷坪,城市治理的“精细功夫”正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一桩桩看似微不足道的“关键小事”上。

  面对学校周边上下学高峰期的“肠梗阻”,街道主动牵头开展“渝城护学”行动。城管队员与交巡警联动,在重点时段值守,劝导家长车辆“即停即走”,既保障了学子安全通行,也维护了主干道的交通微循环。同时,街道像“绣花”一样,精细地挖掘一切可利用的“边角余料”空间。利用拆迁闲置地块、桥下空间等,新建、扩建了进港支路、九龙湾等6个小微停车场,新增超过500个停车位。这一个个“见缝插针”的停车场,如同在城市肌理中精准嵌入的模块,有效缓解了游客“停车难”与居民“回家难”的双重压力。

  黄桷坪街道辖区范围内,还有很多由老旧单位宿舍楼演变而来的“三无”小区(无物管、无主管部门、无人防物防),推行垃圾分类面临现实困境。“这些楼栋没人愿意交水费电费,你想安装带洗手池、照明灯的高级分类亭,根本不现实。”街道的解决方案充满务实精神:分类施策。对有物业的小区,提高标准,要求配建防雨棚、洗手池;对“三无”楼栋,则先解决“从无到有”的问题,统一设置分类箱体,告别过去两个“裸桶”露天摆放、脏污不堪的局面。“今年我们提升改造了100多个点位,目标很朴素:先让垃圾有家可归,不让雨水倒灌,不让异味散发,这就是现阶段最大的民生。”

  针对背街小巷的光线死角,街道协调相关部门,新增了49盏路灯,修复了11盏“失明”路灯。“我们要照亮的,不仅是路,更是人心。是晚自习学子的前行路,是看病患者的健康路,是散步老人的平安路。”这些星星点点的光芒,照见的正是城市治理中最朴素的民生温度。

  刚柔并济

  智慧赋能与执法的“人情味”

  面对管理范围广阔与一线队员数量锐减的现实矛盾,黄桷坪街道选择向科技要人力,向机制要活力,探索出一条刚柔并济的新路径。

  智慧赋能,让角落“看得见、管得住”:在街区关键路段、核心区域,甚至是一些曾经人力难以企及的背街小巷,21套智能感知设备被架设起来。它们就像一双双永不疲倦的“眼睛”,构成了街区管理的“数字神经网络”。

  这套系统深度融入全区统一的“141”基层智治体系,使得指挥后台能实时、全景式地掌握现场状况。

  在管理后台,工作人员正在利用这套智能感知设备对辖区的重点范围进行监控,当系统自动识别出违规涂鸦、游摊占道、车辆违停等事件时,会瞬间生成任务清单,精准推送至相应城管队员的移动终端。

  “以前是我们满街去找问题,现在是问题‘跑’来找我们。”一位队员这样形容工作的变化。这种从“人找事”到“事找人”的转变,大幅提升了处置效率,实现了对管理盲区的有效覆盖,让违规行为无处遁形。

  执法“温度”,守护城市“烟火气”:治理并非只有冷冰冰的处罚。街道树立“以城养城”的理念,在“吉兴坝子”等开阔场地,适时开设临时便民摊区,将散乱的游摊小贩引导至规范区域经营,化“堵”为“疏”。同时,全面推行“首违免罚”制度,对于流动摊贩等情节轻微、属首次违规的行为,以劝导教育为主,慎用处罚。“执法的最终目的不是罚款,而是让大家守规矩。一句耐心的劝导,有时比一张罚单效果更好。”这种充满“人情味”的执法,有效化解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潜在矛盾,让城市在规范有序之外,更保留了一份生动活泼的“烟火气”。

  然而,包容不等于纵容。在关乎公共安全与市民出行的底线问题上,管理则展现出其刚性的一面。在维护人行道秩序这一“民生细节”上,街道同样下足了“精细功夫”。 为响应全区专项整治部署,黄桷坪街道联合区交巡警支队,组建“多勤联动”队伍,打出“宣传教育+执法警示”的组合拳。他们不仅发动30家物业小区与社区网格,广泛转发“文明停车温馨提示”,营造守法氛围;更聚焦于群众投诉集中的杨九路、邮电路、锦昌路等路段,开展高频次、常态化的巡查纠违。整治期间,累计劝离、处罚违规占道车辆60余台,以坚定的行动守护了市民“脚下的安全”,让人行道回归其应有的通畅与安宁。

 大城众管

  一场没有旁观者的全民行动

  城市治理的至高境界,是让每个人都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共建者。

  黄桷坪街道通过党建引领,巧妙地将政府、社会与市场力量拧成一股绳,形成了“社工提供专业赋能、志愿者贡献技能才华”的“1+1>2”治理合力。

  许多尚未成名的艺术机构、团队和学生,将涂鸦街视为展示才华、积累声望的绝佳平台,主动申请担任志愿者,免费进行涂鸦创作与墙面维护。

  而近期推出的“萌宠乐园”项目,更是创新了“微利可持续”的运营模式:市民提供自家爱宠的照片并交纳一定费用,由社工组织收集整理后,交由专业绘画团队进行创作,最终以可爱的涂鸦形式上墙展示。所收取的费用后续将专款专用,为艺术家购买涂鸦耗材、提供后勤保障等。“这让涂鸦街在保持艺术魅力的同时,实现了自我造血,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发展闭环。”项目负责人介绍。

  沿街的商户也被充分调动起来,成为城市美化的同盟军。“只要不是违规设置的户外广告,商户自己花钱把门面涂成漂亮的颜色,或者在门口摆放受欢迎的卡通雕塑来吸引客流,有何不可呢?”余路表示,这种开放、包容甚至鼓励的态度,极大地激发了社会力量的无限创意。商户为了自身生意更好,会主动维护好门前环境与秩序,实现了“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转变,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生动局面。

 媒体观点>>

  在“管”与“放”之间,寻找城市治理的“动态平衡”

  今天的黄桷坪,依然面临着现实的挑战:监督管理仍有盲区,对少数不文明涂鸦行为的执法取证依然困难,相关的法规制度也有待根据新情况进一步修订完善。但它的实践已经清晰地指明了一个方向:一座充满活力的城市,其灵魂恰恰源于在“管”与“放”之间的动态平衡。

  从一幅涂鸦地图的智慧引导,到一个智治平台的科技赋能,再到一种“大城众管”氛围的悉心营造,黄桷坪的探索雄辩地证明,真正的“细管”,不是事无巨细的包办,而是理解与共识的达成;不是冰冷严苛的禁令,而是科技与人文的温暖结合。

  它告诉我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大美”之城,不仅要有光鲜亮丽的“面子”,更要有舒适便捷、充满温情的“里子”;不仅需要政府的“精明善治”,更需要每一位市民、每一位游客的“同心呵护”与“价值认同”。黄桷坪街头那缤纷的色彩,既是艺术的表达,更是治理智慧的象征。这里的“细管”功夫,一针一线绣出的,不仅是一条网红街区的繁华图景,更是一座城市面向未来、以人为本的治理理想与深沉情怀。

  王渝凤

【纠错】 【责任编辑:陶玉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