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村落项目入选全国创新案例 大足中小石窟成功出圈-新华网
新华网 > 重庆 > 正文
2025 10/22 09:14:28
来源:重庆日报

艺术村落项目入选全国创新案例 大足中小石窟成功出圈

字体:

  在大足区的青山绿水间,散落着不少中小石窟。它们不像北山、宝顶山那样声名显赫,却同样承载着灿烂的文化记忆。近日,大足石刻研究院推动实施的大足石刻中小石窟艺术村落项目(以下简称艺术村落项目),成功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主办的“2024—2025年度最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展示活动”创新案例。

  这一荣誉,不仅是对中小石窟保护成果的肯定,更是对“文物活起来、乡村美起来”实践路径的高度认可。10月21日,记者就此进行了探访。

  为中小石窟穿上“防护服”

  在大足,有68处中小型石窟,年代跨越唐、宋、元、明、清,像被时光遗忘的珍珠,散落在18个镇街的密林深处,此前长期面临风化、渗水、岩体失稳乃至盗扰的威胁。

  “它们的‘病痛’各不相同,保护难度极大。”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长蒋思维介绍,为给这些中小石窟一个能遮风挡雨的“家”,艺术村落项目应运而生。项目为包括陈家岩摩崖造像在内的21处石窟,量身打造了保护建筑,就像为它们穿上了防护服。

  更重要的是,智能安防系统的全面引入,可实现远程实时监控,相当于为这些石窟配备了24小时在岗的电子保镖。

  除此之外,还应该如何守护这些国家的宝贝?答案不仅在于技术,更在于人与制度的合力。

  20多年来,大足陆续聘请了77名义务文保员,他们中有年过八旬的老人,也有正值壮年的村民。

  王学豹就是其中之一。他在陈家岩摩崖造像旁守护了18年,住过不足4平方米的临时棚屋,挖过数不清的引水沟,他说:“它们是国家的宝贝,我要守好。”

  大足石刻研究院保护工程中心的修复师们,则在狭小的空间里细致作业。面对岩体失稳、渗水、彩绘剥落等“重症”,这些“石刻医生”根据受损程度分批“救治”,有的进“ICU”紧急修复,有的则住进“普通病房”进行系统性维护。

  走出“石窟寺+文旅”创新路径

  如果说保护是艺术村落项目的根基,那么融合与活化则是其灵魂。该项目并非孤立地进行文物修缮,而是将石窟保护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走出一条“石窟寺+文旅”的创新路径。

  在建设过程中,艺术村落项目汇聚了建筑、文化等多领域专家的智慧,并开启了“以老带新”的传承模式。

  本地的能工巧匠们将世代相传的木作、石作、瓦作技艺,倾囊相授给年轻一代。叮咚的斧凿声间,传承的不仅是手艺,更是村民心底沉睡着的那份对家乡文化的认同与自豪。

  同时,在空间布局上,大足石刻研究院不仅为每一座中小石窟建有保护建筑,还配套了管理用房、公共卫生间、步道与安防设施,形成完整的公共文化服务链。

  “我们不仅要修复石头,更要唤醒文化记忆。”蒋思维介绍,项目通过打造乡村石窟寺文化景点、构建文化公园、设计文物主题游径等方式,推动“石窟寺+”文旅产品开发。此前沉睡的中小石窟不再是孤立的历史遗迹,而是化身为一处处“乡村石窟寺文化景点”和微景观,并串联起文物主题游径、构建乡村石窟文化公园的核心要素,成为推动当地农商文旅融合发展的亮眼名片。

  为全国中小石窟保护探路

  根据国家文物局组织的全国石窟寺专项调查,我国现有石窟寺及摩崖造像5986处,绝大多数为中小型石窟,普遍面临保护力量不足、设施欠缺、监测困难等问题。

  “我们不仅在保护大足的石刻,更在为全国的中小石窟保护探路。”蒋思维表示,保护的最终目的,是让文物活起来,因此,该项目从立项之初就跳出“为保护而保护”,将石窟保护与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以文化引领乡村发展的新路径。

  环境的焕然一新、文化价值的彰显,不仅提升了村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更吸引他们主动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来,形成了保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这一从“文物守护”到“乡村赋能”的成功实践,为大足乃至全国众多中小石窟的未来,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画卷。

【纠错】 【责任编辑:李海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