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贵贤收藏的票据。通讯员 廖唯 摄/视觉重庆
10月20日,彭水城区某字画装裱店,一份10月2日发行的《重庆日报》被精心装裱后,交给了一位年轻人。
这份《重庆日报》刊发了深度报道《50年账本里的小家大国》,讲述了彭水龙射镇银木村村民汪付合连续50年记录家庭生活收支明细的故事。
接过这份报纸的年轻人,正是汪付合的儿子汪贵贤。汪贵贤也细心留存了此次报纸装裱费用的一张收据。
受父亲记账的影响,汪贵贤收藏着近20年来的各种工资单、购物收据、车票、飞机票等各类票据500余张,“我想着通过这些票据,记录自己经历的事情和收支明细。”
传承勤俭持家的良好家风
汪贵贤收藏票据的习惯,始于2009年12月。这一年,汪贵贤怀揣着父亲给的300元钱参军入伍。
“从入伍后第一个月的工资条开始,到2022年12月退伍,我保留了每一个月的工资条。”汪贵贤一边翻看着珍藏的工资条,一边和记者聊着,“入伍的前两年,我是义务兵,每个月工资近千元。”
汪贵贤留存的邮政储蓄银行汇款收据和中国银行客户回单显示:每个月,汪贵贤不仅可以挤出300元寄回家,还在两年多时间里存下了两万元。“在部队用钱的地方不多,能省就省。”汪贵贤节俭的生活习惯,源自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
早在2016年4月,汪贵贤就写过一篇名为《传家宝之“父亲的账本”》的文章。文中,汪贵贤深情讲述了汪付合多年记账的故事,也真切体会到正是父亲的节俭持家,让全家人从不为生计发愁——“村里很多同龄人因为经济原因,只能念到初中毕业。而我却从来没为学费担心过,一直念到大学毕业。周围很多人都感觉不可思议,父母一直在农村务农,哪来那么多钱供我上学?但只要知道父亲有爱记账这个习惯,也就明白了。”
用票据记录人生重要时刻
多年来,汪贵贤一直传承着父亲节俭的生活习惯。这让他在2016年就攒下了10余万元,在彭水县城按揭买下了如今居住的房子。
当年买房子的各项交费凭证,汪贵贤至今保存完好。“你看,这是第一次交的1万元定金。”指着手里的几张票据,汪贵贤讲述着当年买房的情形,也回忆起年少时一家人居住的老房子,“银木村那个木头老房子,到今年应该是刚好建成120年,是个有天井的四合院。”
汪贵贤记得,老房子曾被评定为C级危房,并在2017年至2019年期间由政府补助的7500元进行了加固改造。不仅如此,镇里还分别补助1000元和1800元对村里各家的厨房和厕所进行改造,提高村民的生活品质。如今,依然有3户人家与汪付合居住在老房子里。
“从老家的木房子到现在城里的楼房,从以前点煤油灯到现在各种智能化家居,生活真是越来越好。”2017年1月15日,汪贵贤与妻子阮芮完婚。夫妻两人于2018年2月共同出资,在大渡口区添置了一处房产。汪贵贤留存的一张2018年2月11日的重庆银行个人(取款)回单记录了夫妻俩人生里的又一个重要时刻。
用票据记录时代变迁
在汪贵贤收藏的500余张票据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汽车、轮船、火车及飞机等交通票据。
这些票据记录了汪贵贤多年来的足迹,也见证着中国出行方式的巨大变化。
“2015年,重庆中心城区往返彭水最方便的出行方式就是乘坐大巴车,一个人的车费是75元,单程需要3个多小时。”一摞厚厚的大巴车票,被汪贵贤有序叠放,“在部队时,一年有一次探亲假,基本上就是坐飞机到重庆城区,然后到南岸区四公里坐大巴车回彭水,再转乘彭水到石柱的客运班车回到村里。”
如今,重庆往返彭水已经可以乘坐高铁——6月27日,渝厦高铁重庆段正式开通运营,重庆城区至彭水的时间缩短至50分钟左右。
6月26日,汪贵贤在12306App上预订了一张6月27日19∶50由彭水西站前往武隆南站的车票。
“我觉得彭水通高铁是一个非常值得纪念的事情,就想趁着周五下班后去体验一下。”尽管6月27日当天因工作耽搁了这趟行程,汪贵贤也没有退票,还截图保留了这张车票的购买记录,“以后越来越多的票据会变成电子票据,但不会影响我继续收藏这些票据,并用这样的方式记录时代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