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们参观渝东南非遗馆。(谭登帆 摄)

孩子们体验土陶制作。(谭登帆 摄)
近日,“红色征程传薪火•丹兴少年看黔江”研学活动启动。本次研学活动将分7批次,覆盖黔江城区15所小学,孩子们将走进濯水古镇、探访武陵生物库,在“行走的思政课”中了解黔江。
博物馆里悟“一家亲”:纹样中的民族密码
踏入民族博物馆序厅,高耸的土家族吊脚楼微缩模型引得孩子们惊呼。民族小学五年级学生陈雨彤踮脚凝视玻璃展柜:“奶奶也有这样的织布机!”她指着一架清代西兰卡普织机轻声说。展馆内,土家族服饰的“八勾纹”寓意团结共生,苗族银饰的“蝴蝶妈妈”象征生命起源,孩子们伏在研学手册上描摹纹样,笔尖沙沙作响。
“这套苗族盛装重达20斤,是姑娘出嫁时的‘铠甲’!”讲解员说。当得知苗银锻造需经1200次捶打,孩子们响起掌声。在“黔江民族融合史”展区,一张1952年汉族医生为土家族产妇接生的老照片前,育才小学带队教师现场开起微课堂:“看!七十多年前的‘石榴籽’就是这样紧紧相拥。”
陶土手中塑“传承力”:指尖上的千年对话
石鸡砣土陶基地的工坊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托起泥坯介绍道:“泥巴有脾气,得像对待朋友一样感知它。”孩子们挽袖上阵,育才小学学生刘思睿的陶碗边缘屡屡塌陷,非遗传承人握住她沾满泥浆的小手:“看,虎口要卡住这里,就像各民族兄弟互相扶持的力道。”三小时后,一只完整的土陶杯诞生,杯壁刻着“渝鄂湘黔”四个字。
隔壁扎染工坊则是蓝色的海洋。土家阿婆指导孩子们将白布捆扎成结,浸入靛蓝染缸。人民小学双胞胎姐妹的作品意外交融成太极图案,她们不禁感叹:“就像我们一个学苗歌、一个学土话,合起来才是完整黔江!”(谭登帆)
【纠错】 【责任编辑:李华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