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365天,沿着同一段路循环往复,清扫、清运是不变的日常,旁人眼中的枯燥于他们而言早已沉淀为生活的底色。每日与那抹橙色擦肩而过,熟悉得如同空气,却从未问过一句姓名,他们是城市里最熟悉的陌生人。
10月26日是环卫工人节,试着放缓脚步靠近他们才发现他们肩上扛的不止是扫帚,还有撑起小家、守护大家的坚守与担当。
“把路面清扫干净,心里很舒坦”

凌晨5点开始,张小贤在清扫街道。
凌晨5点,夜色未褪,寒意浸骨,稀疏的街灯勾勒出街道的轮廓。一旁的菜市场已率先苏醒:摊贩弯腰摆弄菜蔬,肉铺老板挥刀分割鲜肉,彼此间鲜有言语。直到一阵有节奏的“沙沙”声传来,打破了这份宁静——环卫工人张小贤的一天,从紧握扫帚开始。
大扫帚看着寻常,实则暗藏门道,并非一上手就能用得顺手。刚入行时,张小贤扫不了多久就胳膊酸痛,垃圾还总扫不规整。她通过反复练习、调整力度,直到扫帚尖能稳稳贴着路面,将塑料袋、枯树叶一一归拢成堆,再推起小推车运往垃圾中转站。

张小贤清扫街道上零散的垃圾。
一趟清运归来,她立刻换上小扫帚开启“精细化作战”:身子微微前倾,眼睛紧盯路面,连路边石缝里的细小纸屑、零食碎渣都不肯放过。遇到马路中间的白色垃圾,她会紧盯车流间隙,快步穿过马路清扫干净,再迅速退回人行道,动作又快又稳,既怕耽误交通,也怕意外发生。
一整天下来,她沿着同一条街道来回走了数十趟,可刚清扫干净的路面,转眼就可能冒出新的垃圾。更让她心里不是滋味的是,偶尔会遇到冒失的路人,随手丢下一个袋子、一个烟蒂,偶尔硌得人心慌。但她没有多言语,只是默默转过身,重新拿起扫帚把路面清扫干净。
“街道干净,我心里才舒坦,至少路过的人能看到我的劳动成果。”说这话时,她的脸上写满了骄傲。
“靠劳动赚钱养家不丢人”

张小贤将在路边捡到的电动车雨衣折叠好。
12年前,为了多照顾家庭、陪伴年幼的儿子,在外务工的张小贤回到南川,成为一名环卫工人。那时儿子刚上小学,她在学校附近租了房,离工作地点不远,方便兼顾两头。
“刚开始干这行,真的难。”回忆起最初的日子,张小贤的指尖不自觉摩挲着掌心——那是常年握扫帚磨出的老茧,粗糙却干净。“每天忙完活儿,胳膊都抬不起来,晚上给孩子盖被子,动作都吃力。”夏天,垃圾站的臭味常让她犯恶心,雨水打湿灼热的路面,蒸腾的热气裹着异味,让人喘不过气。
关关难过关关过,事事难成事事成。她没有被困难击退,反而慢慢“克服”了那些艰难。支撑她的,是家人温暖的陪伴。她翻出今年国庆节的视频,画面里,读大二的儿子正帮她推垃圾车。她笑着说,儿子上小学时就常来帮忙,还会主动提醒沿街商户扔垃圾;如今在外求学,每次放假回来,依旧会主动搭把手。
“孩子小时候帮忙,我没太在意,现在他长大了还主动来,我真的很感动。”让她暖心的是儿子从不嫌弃她的工作。她曾问过儿子,怕不怕同学或老师看到?儿子的回答很坚定:“不怕,靠劳动赚钱养家不丢人。”
这句话,像一束光,彻底照亮了她的心底,也让她更加坚定:劳动不分高低,凭本事吃饭,心里踏实,腰杆也直。
“双向的温暖,让坚守更有力量”

凌晨5点开始,张小贤在清扫街道。
时间久了,张小贤和周边店铺的老板们成了熟稔的“老邻居”——大多时候,他们或许叫不出彼此的名字,却能用细碎的行动,传递着双向的温暖。
晨光熹微时,她推着垃圾车走过店铺,问候像邻里唠嗑般自然:“你昨天没开门呀?”“嗯,有事耽搁了。”对方一边应着,一边顺手整理货品。捡到隔壁店铺的电动车雨衣,她会细心叠好放在门口,轻声留句提醒:“捡了件雨衣,看着像你家的,放这儿啦。”这些简单的交流没有华丽辞藻,却满是安心的暖意。
轮到晚班,她会把提前做好的晚餐寄放在附近店铺的冰箱里,哪家方便就放哪家。饭点时,店主会主动帮她热好饭,还腾出桌凳让她歇脚:“大家干活都不容易,能帮一点是一点。”她也记着这份好,自家种的玉米成熟了,做了玉米粑,总会分给相熟的店主尝尝鲜:“平日里他们更照顾我们,这些小事记在心里,暖乎乎的。”
除了邻里间的温情,来自社会的关怀也让她倍感温暖。城市管理局搭建的“劳动者港湾”是他们歇脚休憩的温馨角落;夏日酷暑时,单位和爱心人士及时送来清凉饮品与防暑药品,让他们真切感受到被重视、被呵护。

张小贤的细碎日常,是千万环卫工人生活的缩影。他们穿着橙衣,执帚穿行在街巷,把对家庭的牵挂、对家园的责任,都揉进每一次清扫里。没有耀眼的光环,却用最朴素的坚持,擦亮了城市的每一个清晨与黄昏。(王婷婷 胡龙)
 
 
